根据多项研究,中国A型血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,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及华中地区,并呈现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:
1. 高A型血区域(占比30%以上):
长江中下游:上海、湖南(35.07%)、湖北(32.61%)、江西(32.86%)、安徽(32.43%)、四川(32.65%)等省份A型血比例较高。
西南部分省份:云南(31.20%)、贵州(29.25%)等地A型血占比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2. 低A型血区域:
北方地区:如黑龙江(26.31%)、内蒙古(25.14%)、青海(23.23%)等,A型血比例较低,可能与B型血占主导的游牧民族基因影响有关。
华南沿海:广东(25.02%)、广西(23.27%)、海南(23.51%)等地A型血比例最低,O型血更占优势。
中国56个民族血型分布特征

根据民族血型调查(数据来自2015年研究,可能存在区域性偏差),各民族血型分布可分为以下四类:
1. A型主导民族(A型比例最高):
典型民族:塔塔尔族(40.54%)、怒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彝族等。
分布区域:主要集中于云南、四川等西南地区,部分北方民族(如土家族)A型比例也较高。
2. B型主导民族:
北方游牧民族:乌兹别克族(B型38.76%)、朝鲜族、蒙古族(B型32.01%)、维吾尔族(B型31.92%)等。
南方特例:黎族、壮族(B型27.57%)等南方民族B型比例也较高,可能与历史迁徙有关。
3. O型主导民族:
南方及部分北方民族:汉族(O型34.4%)、哈尼族、景颇族、回族(O型35.94%)、藏族(O型37.95%)等。
O型高比例区:广西(O型45.58%)、福建(41.94%)、台湾(42.60%)等沿海地区。
4. AB型比例极低:
所有民族AB型占比均低于15%,最低为塔塔尔族(2.70%),汉族AB型仅占8.91%。
血型分布的历史与地理成因
1. 历史因素:
A型血:与南方农耕民族(如荆楚、苗瑶)的基因相关,长江流域的高比例可能源于古代农业文明的扩散。
B型血:北方游牧民族(如蒙古、满族)的基因特征,通过迁徙与汉族融合形成现今分布。
O型血:起源于中原地区,后因战乱南迁,在华南和西南形成高比例。
2. 地理气候影响:
北方寒冷地区B型血更适应高蛋白饮食需求,南方湿热气候可能促进O型血人群的生存优势。
补充数据

全国血型比例:O型(34.4%)>B型(28.2%)>A型(27.9%)>AB型(8.5%)。
稀有血型:Rh阴性(熊猫血)仅占0.3%~0.45%,A3亚型等罕见血型在中国极少数地区有记录。
如需更详细的民族或省份数据,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列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