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BO血型系统中,A型血是指红细胞表面含有A抗原的血型,而A亚型(如A1、A2、A3、Ax、Am等)则是基于A抗原表达的强度、抗原结构差异以及血清学反应的不同进一步细分的类型。以下是A型血及其亚型的定义和特点:
1. A型血的基本定义

A型血属于ABO血型系统,其红细胞表面存在A抗原,血浆中天然含有抗B抗体。根据A抗原的亚型差异,A型血可分为A1和A2两种主要亚型,以及更罕见的其他亚型(如A3、Ax、Aend、Am等)。
2. A型血的主要亚型
(1)A1型
抗原特征:红细胞表面同时存在A抗原和A1抗原,其中A1抗原是A型血的主要标志。
血清学反应:与抗A抗体(抗A试剂)反应强烈,凝集明显。
分布:占A型血的80%以上,是最常见的A亚型。
(2)A2型
抗原特征:红细胞仅有A抗原,缺乏A1抗原,且A抗原数量较少。
血清学反应:与抗A抗体的反应较弱,易被误判为O型或B型(尤其是A2B型)。
临床意义:约1%-2%的A2型个体会产生抗A1抗体,可能导致输血反应。
(3)其他罕见A亚型
A3型:红细胞与抗A试剂反应时呈现混合视野凝集(部分细胞凝集,部分未凝集),抗原表达极弱。
Ax型:红细胞几乎不与抗A反应,但可通过抗AB试剂检测到微弱A抗原,常被误判为O型。
Aend型:类似A3型,但凝集更弱,唾液中仅含H物质而无A物质。
Am型:红细胞几乎不表达A抗原,需通过吸附放散实验才能检测到。
3. A亚型的临床意义
输血风险:弱A亚型(如Ax、Am)可能因抗原表达不足导致血型鉴定错误,若误输给O型患者可能引发溶血反应。
抗A1抗体:部分A2或A2B型个体的血清中含有抗A1抗体,尽管多数在37℃下无活性,但少数可能引起输血反应。
新生儿溶血病:O型母亲的抗A抗体可能攻击A1型胎儿的红细胞,导致溶血。
4. 遗传与分子机制
基因基础:A亚型的差异源于ABO基因的突变。例如:
A2型因基因缺失导致酶活性改变,无法合成A1抗原。
Ax型可能因启动子区域突变(如-119C>T)或外显子缺失(如1054delC)影响抗原表达。
抗原数量:A1型红细胞抗原数(81万-117万/细胞)远高于A2型(24万-29万/细胞)。
5. 检测与鉴定
血清学方法:使用抗A、抗A1试剂及抗H凝集素(如双花扁豆凝集素)区分A1和A2。
分子生物学:基因测序可明确ABO基因的突变位点,尤其适用于弱A亚型的鉴定。
A型血的亚型分类基于抗原表达的强度、结构和遗传变异,其中A1和A2是最主要的亚型,其他罕见亚型(如Ax、Am)需通过特殊实验鉴别。这些亚型的识别对输血安全和临床诊断至关重要。